2025年今日医药学术会议暨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班》在广州举办
2025年8月23日,广东省药学会与《今日药学》杂志社在广州举办“2025年今日医药学术会议暨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班》”,大会设置1个主会场、6个分会场,来自省内外的医、药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打造医、药协作治疗团队,提供最佳药物治疗理念和方案”为宗旨,立足广州、面向全国,分享交流了现代医药学的相关前沿知识和成果。
一、主会场
大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季波主任的主持中拉开序幕。广东省药学会书记兼执行秘书长、《今日药学》杂志社社长陈民喜为大会开幕致辞。他首先对与会专家与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今日医药学术会议自2018年起,已连续举办8年,影响力逐年提升,已成为广东省药学会和《今日药学》杂志的品牌项目,他代表主办方期待此次会议可以凝聚智慧,为基层合理用药与医药事业发展赋能。
广东省药学会书记兼执行秘书长、《今日药学》杂志社社长陈民喜致辞
接下来进入学术报告环节,首先由广东省药学会郑志华主任药师带来讲题“中国与其他国家外科药学服务的比较”,他对比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外科药学服务方面的现状区别,阐述了如何将外科药学体系由碎片化向系统化发展的建设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李伟杰药师通过多个临床案例的分享为与会者讲授了外科药学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实践,充分展示了在移植团队中驻科外科药师的角色重要性。
接下来的学术报告环节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王若伦主任主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卢钧雄副主任药师通过实践案例分享了其在临床的工作经验,介绍了骨科患者医药共管的外科药学临床路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航主任通过相关案例分享,介绍了其在抗凝门诊药学监护的经验。
第三部分的学术报告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韬主任担任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丘振文主任讲解了外科中药学的背景与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外科中药学培训项目相关事项。
本次大会进行了外科中药学培训项目的启动仪式,王勇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志华主任药师、刘韬主任、唐洪梅主任、丘振文主任、林华主任、张诚光主任、彭晓青主任、欧阳勇主任、彭伟文主任参加启动仪式。
会议主持
讲者风采
外科中药学培训项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理主任作大会总结,她表示,外科药学的发展在大家的努力下硕果累累,外科药学的内涵正在逐渐丰富。外科中药学培训项目的启动也将促进中医药在外科领域的合理应用,同时也为外科药学的发展注入了新内容。本次会议的举办,是一次知识的碰撞,更是一次协作的启程。医、药应携手共进,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理主任作总结
二、分会场
老年慢病药物治疗管理分会场:会议由广东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季波主任担任开场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文童部长致辞,他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广东省药学会在药学服务和学术交流,特别是围绕老年慢性病治疗管理领域进行的工作进行了肯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姜志辉主任和张强主任担任学术报告环节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王丽娟主任医师系统介绍了帕金森病诊疗新进展与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邓冰梅主任就癫痫的规范化药物治疗策略作了深入讲解;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忠兴主任医师详细阐述了慢性偏头痛的全程管理方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黄琳琅主管药师则从医药结合的角度介绍了神经系统药物前置审方的实践与分析,凸显了药学与临床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会议讨论环节,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刘若轩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余晓霞主任、广州市胸科医院钟洪兰主任,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患者用药带来的新挑战,以及如何优化新兴药物和多学科协作等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学术氛围浓厚。最后,中国老年药学联盟华南区主席、广州市老年慢性病合理用药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李健主任对会议内容进行高度的总结及肯定,并对广东省药学会及《今日药学》杂志社为此次活动提供的平台表示感谢。
肿瘤用药分会场:会议由广东省药学会肿瘤用药专家委员会刘韬主任委员主持,广东省药学会王勇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致辞。本次会议聚焦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和药学服务前沿动态,邀请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红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樊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振华、广东药科大学朱盛山等5位教授分别作“抗肿瘤药物新靶点与新剂型”“驻科药师的服务模式和创新”“核医学诊疗快速发展及多学科协作”“CSCO-CTIT指南解读”“中药之神奇”等精彩报告,同时还邀请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谢春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咏梅、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杨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麦海燕、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余晓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佳等6位专家围绕“肿瘤患者个性化用药方案的药学监护和管理”“构建高质量驻科药师服务模式”等话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互动交流。本次会议的举办从不同视野及领域向参会人员共享了肿瘤临床诊疗前沿进展、新型抗肿瘤药物规范使用、驻科药师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对进一步促进提升我省肿瘤药学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药物治疗管理分会场:会议由广东省药学会药物治疗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英彤教授统筹并担任总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李玉珍院助、广东省药学会郑志华主任药师致欢迎辞。会议紧扣“指南-共管-案例”三环节展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明教授率先解析ACS患者药物治疗策略最新循证要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若伦教授随后分享慢性疼痛药物的临床治疗管理经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理教授聚焦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的医药共管流程模式的建立;曾英彤主委以老年共病为切入点,提出多重用药风险分级与处方瀑布干预路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周宇麒教授结合临床实验与疗效数据,比较哮喘生物制剂的临床定位;广东省人民医院伦玉宁主管药师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真实病例,展示药师如何整合检验、用药与患者教育,实现个体化MTM闭环。本次会议通过解读多领域疾病的最新治疗指南与分享、MTM和医药共管实践案例,为基层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化路径和个体化方案。这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不合理用药风险的认识与干预能力,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治疗管理在慢病领域的规范实施。
儿科药学分会场:会议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邹尚荣教授主持,广东省药学会郑志华主任药师、深圳市儿童医院陈泽彬教授分别致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莫小兰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林创兴教授、深圳市儿童医院李学娟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周梦园药师、深圳市儿童医院杨玲药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陈娟药师和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林素芬药师分别对“从实践到证据:罕见病用药保障及药学服务相关共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儿童气道粘液高分泌的管理与药物选择和药物治疗”“《儿童超说明书用药获益—风险快速评估操作办法》构建与实践”“颅内静脉窦血栓抗栓管理”“药护联合服务模式在儿童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颅内感染治疗实践”以及“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药学监护路径的建立与应用”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及案例分享。讨论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周本杰教授主持,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方瑞教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范晓梅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曾卫强教授分别对4个案例进行点评总结并展开热烈讨论。最后,深圳市儿童医院陈泽彬教授作会议总结,期待有更多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贡献更多力量。
心血管代谢疾病药物治疗分会场:会议由广东省药学会心血管代谢疾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宾建平教授主持,广东省药学会王勇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会议致辞。他们一致强调了心血管代谢疾病对社会健康的严重威胁,并指出多学科协作对于攻克这一难题的必要性。学术报告环节,王士超教授带来“智慧化心脏康复在心血管代谢疾病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指出智慧化心脏康复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提升临床效果;麦憬霆教授分享了“糖心共治:SGLT2抑制剂与GLP-1RA谁更适合心血管高风险患者”,强调个体化治疗;张培东教授分享了“暗流与灯塔:PCI围术期代谢管理的精准导航”,阐述区域化抗血小板策略进入“全谱系、全周期”管理新时代。曾锐祥教授分享了“天平之舞:权衡肿瘤治疗与心脏守护”,强调了心脏与肿瘤交叉学科的综合管理;郭志强教授分享了“2025ACC血脂指南的更新要点”,分析了新指南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各位讨论嘉宾也针对会议的主题展开积极讨论和分享。最后,广东省药学会心血管代谢疾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仲秋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本次会议汇集心内科、肿瘤科、全科等多学科智慧,聚焦心血管代谢疾病前沿议题,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为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精准诊疗与全程管理提供新思路。
临床药学服务与实践分会场:会议由广东省药学会临床药学服务与实践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杰主任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唐可京主任、广东省药学会王勇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会议致辞。学术报告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周本杰教授总结医院药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发展路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敏英教授针对重症患者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诊疗策略展开系统阐述;同院检验科陈怡丽教授则围绕碳青霉烯酶的精准检测与应对方案进行深度剖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任海霞教授深入解析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在讨论环节中,8位专家围绕临床药师参与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构建、围术期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探讨,从不同学术视角碰撞出智慧火花,为临床药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诸多前瞻性思考。最后陈杰主任总结道,临床药学学科的持续进步需以创新为引擎、以协同为路径。此次会议不仅为广大临床药师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为推动临床实践革新与药学服务模式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借鉴与方向指引。
(图/文由今日药学编辑部与各分会场提供,边妍初审,林裕英复审,陈民喜终审。)
Copyright Right @广东省药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101537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