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亦能致病 药物使用需警惕不良反应
本会郑志华秘书长做客食药科普大讲堂
4月29日下午,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第二十五期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广东省药学会秘书长、《今日药学》杂志主编郑志华主任药师作题为《用药的智慧》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针对影响药效的因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常见的用药误区等问题,郑志华通过列举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听众讲解了科学用药、智慧用药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因此,公众需要正确认识药物和使用药物,谨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观点1▶▷
结构是决定药效的根本因素
药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粒手指甲大小的药片却能够使人的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为什么药物会有这样神奇的功效?郑志华指出:“化学结构是决定药效最根本的因素。”
讲座现场,他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作为案例。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同时经过结构改造发现了双氢青蒿素,药效是原来的十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借由这个案例,郑志华强调,对发现新药而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
事实上,传统发现新药的方法一般是先找先导化合物然后进行结构改造,最终做成药物。比如,常见的毒品可卡因也是从天然产物中发现。1860年,可卡因在南美洲古柯树叶中首次提取,它的成瘾性和毒性很强。但可卡因也有麻醉作用。“打断它的桥状结构形成直链,这样合成就简单得多,然后再经过结构优化就有了普鲁卡因,也就是拔牙时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郑志华指出,药学家通过改造可卡因的结构,使其变成麻醉药物,同时又消除毒性和成瘾性。不过由于很多药物都已经通过此方法被发现,现在药学界也在改进寻找新药的方法。
此外,并非只有结构才能影响药效。据郑志华介绍,剂型、辅料、晶型、杂质、生产工艺、溶媒、贮存条件等因素都能够对药效产生影响。针对每一种影响因素,郑志华都举例进行说明。在谈到物质晶型时,郑志华比较了钻石和石墨的区别:“比如钻石和石墨都是碳,但是因为晶型不同,整个性质就不同了。钻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但是石墨却可以做润滑剂使用。”
药物也是如此,以无味氯霉素为例,它有稳定型、亚稳定型、不稳定型等几种。制造药物时通常选择亚稳定型。因为如果太稳定,溶解和吸收都没有那么好。而不稳定型很容易转化为稳定型。在做药时是不稳定型,但成为药物时就变成稳定型,因此一般选择亚稳定型的无味氯霉素制成药品。
观点2▶▷
药害猛于虎 需谨遵医生处方
老话常说,是药三分毒。药品是双刃剑,药品能治病也能致病。有时候,药品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相关数据显示,如今,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成为继癌症、高血压、心脏病之后,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中国大概每年有250万人因用药或者药物不良反应致病住院,其中有高达20万人可能死于用药不当或者错误用药。放在全人类的背景下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人类第五大死亡原因。
以吃了“反应停”(沙利度胺片)而导致的海豹儿患者为例,据郑志华介绍,“海豹肢症”的症状是上肢和下肢较短,以至于手和脚直接与躯体相连。此外,还包括外耳缺失、眼睛缺陷、内脏器官如心脏或肠的畸变、神经系统病症等症状。
“反应停”对胚胎有灾难性的致畸作用,而1964年,以色列大夫雅各布·谢斯金却意外用沙利度胺片治好了一位重症麻风病人。那时,沙利度胺片已被撤出市场,但谢斯金知道它可以起到镇静作用,减轻病人痛苦。在用尽所有手段后,他决定给患者两片货架上仅有的沙利度胺片,作为最后的尝试。出人意料的是,患者睡得很香,大约20小时后睡醒感觉良好,并可以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下床活动。继续服用两片药后,他的疼痛完全消失,疮开始愈合。
谢斯金用沙利度胺片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并发表了他在委内瑞拉的研究,发现这是绝佳的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在4552名患者中确认了这一研究成果,有99%的患者得到改善。
后来,沙利度胺被发现有治疗血液病、风湿免疫病等作用,但它的说明书上只有治疗麻风病瘤状作用,其他则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郑志华由此提醒,“如果没有临床经验,要听从医生的处方,或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
观点3▶▷
婴儿用药可遵循“二应三不宜”
上述案例足以说明,在没有相关医学背景和知识的情况下,一味“大胆试药”,不遵从医嘱和说明书,很容易引发用药错误的病害事件。同时,药物病害事件的根源还在于广泛存在的用药误区。
炎症是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的病症。郑志华指出,引发炎症的原因有很多,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过敏、跌打损伤等都可能引发人体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炎症。对于细菌感染,以“抗菌药”对症下药,可以有效治疗病症。而对于真菌、过敏、跌打损伤等引发的炎症,“抗菌药”就并非“能抗万病”的药物了,甚至可能的后果是,滥用抗菌药产生在无数抗生素下成长起来的超级细菌。
此外,抗生素并不适合于所有人群,需要分类对症对人用药。例如四环素和土霉素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否则将引发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
郑志华指出,除了“滥用抗生素”,类似“中药就是安全药”“静脉输液疗效好”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输液直接进入血液,绕过人体所有的生理屏障,导致的结果实际上很严重。”因为输液虽然是在很干净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但里面有很多不可见的微粒,导致血液里可能会生出成百上千的肉芽肿,这些肉芽肿什么时候堵住哪一条血管根本无从知晓,也许会在一二十年后诱发疾病。
他认为,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中成药说明书在‘不良反应’项下仅注明‘尚不明确’或者压根就缺少这项内容,并不是表示这药就没有不良反应。”
同时,用药方法用量错误也值得关注。有媒体曾报道过一起因泡腾片引发的悲剧:一个18个月的幼童因干服泡腾片,导致窒息并最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郑志华指出,实际上,泡腾片是“严禁直接口服和含服的”。正确做法应为用150—200ml水浸泡,待药片完全溶解后方可服用,现泡现喝,不宜久放。
相关数据显示,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死亡的事件,在婴幼儿身上发生率较高。婴幼儿一般需要父母或监护人辅助用药,因其年幼娇弱,在喂药时更需谨慎。
郑志华表示,给新生儿幼儿喂药时,应将小儿抱于胸前,用手臂支起头部,以防因其后仰动作将药物吸入气管中。若宝宝拒服药物,可用拇指、食指按压双颊,然后再将药物慢慢倒进嘴里,待宝宝把药吞下后才把汤匙拿开。注意不宜将药物直接倒入咽部,以免引起呛咳而使药物被吸入肺中。不要捏鼻子喂药,不要在宝宝哭闹时喂药,这样不仅容易使宝宝呛着,还会让宝宝越来越害怕,并抗拒吃药。
■现场问答
辨证看待终身用药
问: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越来越多了,一旦用药就要终身用药,请问怎么看待终身用药?
郑志华:终身用药有时候是需要的,应尽量选择安全的药物。我本人因为餐前血糖偏高,所以也在服用二甲双胍。我现在是糖耐量异常,用药是为了预防发展为糖尿病。用药之前是需要评估的,不是指标高了就要吃药。
如何处理西药与中药相互作用
问:如何科学适量地使用中药?
郑志华:很多时候,一些癌症患者可能会想通过中药改善自己的体质,如果同时又要进行化疗,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文献报道,韩国有一名老年癌症患者吃中药以改善体质,医生发现她的血药浓度忽高忽低,一开始找不到原因,后来发现她喜欢吃人参,这时将中药停掉,其血药浓度就正常了。中药里的成分很复杂,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可能不一定对病人好,在没有弄清楚之前,可先停中药,在完成整个化疗过程后再用中药调理。在化疗的过程中,可能一些食物也会有药理作用,这时尽量清淡饮食,等化疗疗程结束以后再恢复。
精简处方具有前景未来会普及
问:精简处方工作在医院已有推行,请问精简处方药学门诊会不会普及?
郑志华:2014年我去美国发现那里有药师主导的门诊,当时给我的冲击就是药师也可以开门诊。2015年我们和美国药师协会联系,在广州举办了药物治疗管理的培训证书班,共有55位药师拿到了美国药师协会的药物治疗管理证书以及13个师资证,其中也包括我。药物治疗管理是复杂处方的优化模式。何为复杂处方?比如老年病人患有几种疾病,不同的专科医生给出不同的专科处方,这些处方就形成了复杂处方。但这些处方组合是不是对病人最有利呢?专科医生是没有办法处理的,这就需要药师进行处方优化。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用处方精简的方法来减少用药,目前广东省已经有50多家医院开展了药学门诊,可以进行处方精简,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相信以后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撰文:王佳欣 曹堯 李清扬
各大媒体报道链接: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http://mpa.gd.gov.cn/xwdt/xwfbpt//“广东专业药师科普讲堂:用药期间需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南方网:http://economy.southcn.com/e/2019-04/30/content_187118950.htm:“广东专业药师科普讲堂:用药期间需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发展网:http://cyfz.chinadevelopment.com.cn/cjyw/2019/04/1504304.shtml:“第二十五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 在广州举行”
南方日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4/30/content_7797030.htm:“治病亦能致病 药物使用需警惕不良反应”
香港商报网:http://www.hkcd.com/content_p/2019-04/29/content_73585.html:“「安安有約」大講堂分享用藥的智慧”
广东省科协网:广东省药学会郑志华秘书长做客食药科普大讲堂--治病亦能致病 药物使用需警惕不良反应:http://www.gdsta.cn/Item/27655.aspx
Copyright Right @广东省药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101537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